建言献策,广集众智;凝心聚力,共写新篇。3月13日,全国两会在京胜利闭幕,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积极建言资政,从各自实际出发,表达心声、描绘愿景。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今年两会上,“畅通绿色消费”“推动工业绿色”“推进能源革命”等绿色低碳话题热度依旧不减。会场内,委员代表们讨论热烈,就如何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发表真知灼见。
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秉承着“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屡次聚焦绿色低碳话题建言献策,为绿色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两会聚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关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色,也是关乎民生福祉的焦点,低碳、减排、绿色等词汇一直是热议的关键词。其中,由塑料制品引发的“白色污染”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环保问题。从“垃圾分类”到“禁塑令”,再到如今反复提及的“碳中和”,生物降解材料作为极具前景的传统塑料绿色替代品而广受关注。但由于伪降解材料的认定与监管机制暂不健全等原因,“白色污染”仍未得到完善的统筹与解决。
在提交的建议中,廖增太表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消费不断升级,塑料的消耗量不断增长,2022年全年塑料制品量7771.6万吨,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迫在眉睫。”诚然,传统塑料产品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万华化学依托产业链及技术优势,积极布局PBAT/PBS、PLA等全生物降解材料,现已开发出一系列生物降解材料,可应用于吹膜、淋膜、吸管、发泡等领域,为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此次两会,廖增太对于可降解塑料产业可持续发展更是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建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白名单,健全行业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监管标准;二是扩大试点地区及领域、加强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广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鼓励建设好氧堆肥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完善政策机制:推动绿色产业迈上新台阶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时代能源体系尤为迫切。氢能具有清洁低碳属性和跨界应用潜力,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氢能的制造过程中,通过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制氢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在生产清洁能源的过程中制造污染,电解水制氢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制取绿氢方式,是最接近零碳排放的,而电解水制氢需要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氢气输送。
现阶段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量占电网总电量的比例限制在15%,余电必须就地消纳。作为清洁高效的储能方式,绿电制氢是必由之路。发展绿氢产业既能充分利用风光资源,又能满足化工行业对绿氢的大量需求,解决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高碳排的问题。
对此,万华化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通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布局,稳步推进企业自身碳中和,打造中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与碳减排标杆。鉴于风、光电供应存在间歇性的特点,会导致化工生产危险性显著增加、成本大幅抬高。因此,这些示范项目迫切需要解决绿电供应实现连续化生产。对此,廖增太提出“建议国家出台针对绿电制绿氢发展的电力支持政策,风电、光伏直接配电解制氢的项目,超出制氢所需的电量优先上网,以电网作为补充和调节,实现绿电制氢的连续化,同时可配套绿氨、绿色甲醇等,供下游使用。”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发展
在减少碳排方面,廖增太还为推广聚氨酯新型结构保温一体化构造体系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积极建言。
目前我国外保温材料主要采用岩棉、热塑性EPS、XPS和热固性聚氨酯等。廖增太指出,“过去聚氨酯在我国受制于构造体系限制,未能在我国建筑保温中大量使用。但随着低能耗与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无论是外保温还是夹心保温的保温层厚度都在大幅增加,大厚度的保温体系又将加剧脱落、火灾风险以及结构安全问题,建筑节能行业遭遇了保温与安全难以兼顾的难题。”
据了解,当前万华化学和有关研究机构、施工单位合作,创造性地将聚氨酯泡沫通过打孔浇注在双层ALC(蒸汽加压混凝土板)空腔之间,依靠聚氨酯发泡的超强粘结力,使聚氨酯与双层ALC板形成了完整的保温墙体,成功打造了新一代聚氨酯结构保温一体化构造体系。
“目前,该体系成功应用于万华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建设中,且该项目全部按照国家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建造,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90%以上。经计算扣除可再生能源贡献,该项目运行后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万吨,同时真正实现室内的四季恒温恒湿恒氧,居住舒适度大幅提升”廖增太介绍。
基于此,廖增太建议将聚氨酯新型结构保温一体化体系纳入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中,在全国范围尽快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快速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一场具有变革意义的同台竞技。未来,万华化学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核心竞争力,聚焦前瞻性技术研究,不断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下游领域迈进,不断创新、持续突破,研发推广出更多“绿色”优质技术、产品,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万华力量”!